“地下水龙”是怎样炼成的?如何保障用水安全?一文了解

发布时间:2024-03-27 00:00

  今年1月30日正式通水的“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是国家水网骨干工程,年供水量17.08亿立方米,通水后惠及3200多万人口,支撑1.7万亿GDP的用水需求,对保障大湾区城市供水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最让人惊叹的是,这条全长113.2公里的输水工程,全线位于平均深约60米的地下,因此,它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地下输水工程。

 地下输水工程如何保障粤港澳大湾区用水安全?

  位于地下60米深处的“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输水隧洞,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工程通水后的首次排水检修工作。

  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在建设期间共开挖了37座工作井。工程建成后,除部分回填复垦外,大多数将被保留下来作为工程检修和通风的通道,以满足今后的运行和检修需求。

  随着所有工作井上部结构建设收尾和初期运行的全面展开,在排空了输水隧洞内的全部水之后,今年3月启动了这次全线地下检修。

  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顺德段负责人 陈平旋:今天第一次进到隧洞里,三天前这里还全部都是水,全线有113公里全部都排空了,总共有15个标段同时在开展停水检修期的工作,我们不放过每一个锈点、每一个划痕、每一个漏水点,这个工程是奔着百年质量去的。所以我们要对整个工程的质量负责任。

  据了解,从当前到四月底,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将对全线113公里长的管道进行检修,以确保这条深埋地下的供水“生命线”后续能够长期稳定地保障大湾区的用水需求。

  建造超百公里的地下输水工程有多困难?

  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是从珠江的最大支流——西江,取水调往另一条支流——东江。工程穿越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群:沿途要经过佛山、广州、东莞、深圳,四个人口密度和经济体量巨大的城市。全线穿越村居61处,铁路和地铁12处,其中5处运营中、7处在建和规划中。还有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23处,河流16处。相当于在人口密度、经济体量都居前列的世界级城市群腹地,挖开了一条地下输水工程,这在中国乃至世界水利史上都极为罕见。

  2019年5月,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正式开工。可就在沿线37座工作井同步垂直开挖之时,施工人员却在其中一个勘探段遭遇到了挑战。

  这段海底地质条件不明确、岩层信息空白的施工段,位于珠江口狮子洋段的海底。这里与不远处的伶仃洋共同组成了一条繁忙的“黄金水道”,每天约有四千多艘船舶穿梭往来。要在如此繁忙的航道上实施水下钻探,既不能封航或更改航线,又要安全规范保证工程进度,勘探工作该如何开展呢?

  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总设计师 严振瑞:这个主航道有360米没法钻孔,意味着资料都是推测的,这个就满足不了规范的要求。确实后面也是经过了很多的渠道了解到,可以尝试采用在岸边打水平的定向钻去进行勘探的方案。

  严振瑞所说的这个方案是尚无行业先例的“海底水平定向勘察法”,就是从岸边地下向狮子洋底横向钻探,相当于在狮子洋海底做一次“微创取芯”。

  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总设计师 严振瑞:打了一个900多米长的水平钻孔,在岸边打,往河中间打了900多米,中间穿过了360米的主航道,把这个岩芯取到了,完成了这个勘探任务。也为后面整个施工,这一段能够顺利通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此次“微创取芯”的成功实施,开创了我国水利勘察行业使用定向钻探取芯技术和地球物理测井技术的先河,施工人员最终啃下了“狮子洋海底输水隧洞”这块整个工程当中最硬的骨头。从2019年5月6日全面开工,到2024年1月30日正式通水,近十万名建设者携手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最终建成了这座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地下调水工程,为行业发展贡献出“珠三角方案”。

  为什么未采用明渠开挖的施工方案?

  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除了在建设施工时“少征地、少拆迁、少扰民”之外,为什么没有采用明渠开挖的施工方案?这在工程未来的运营和检修中还有考量?我们来听专家解读。

  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理事长 黄本胜:近年来我们极端气候越来越多,南方出现60年一遇的大旱,也是令人难以想到的。另外,大湾区人口密度很大,容易造成一些突发性的水污染事故。我们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建成通水以后,它就形成了东江和西江双水源的格局。西江水就可以作为备用水源供给香港,极大地保障大湾区供水的安全,以及提升水资源配置的能力。这个工程也是对我们整个水利行业,乃至整个工程建设领域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如果按照采用明渠的方式,沿着地面走,制约因素很多,可以说是实现不了。相对埋深一点,避免和这些基础设施进行交叉,也避免将来我们在运营管理过程中水质保护的一个难题。也开创了大型水利工程资源节约型、生态友好型、科技引领型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