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土特产做成大文章,让乡村“土”味香飘四海?

发布时间:2024-03-17 00:00

  今年以来,随着哈尔滨旅游火爆“出圈”,由当地特产蔓越莓开始,全国掀起一场乡村土特产大摸底。

  吉林蓝莓、四川鱼子酱、广西砂糖橘、山西大闸蟹……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孕育了大批乡村土特产。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支持打造乡土特色品牌。如何将土特产做成大文章,让乡村“土”味香飘四海?

  跨山越海俏销市场

  在湖南省永顺县,有一种看起来像草,其实叫莓茶的土特产,集中生长在我国北纬30度沿线地区,种植历史超过千年。在当地人眼中,莓茶是个好东西,但走出大山却不容易。莓茶种植大户彭发明回忆说,“之前种莓茶吃过很多苦头”。

  2023年,由中国供销集团所属中国供销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建设运营的脱贫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832平台”),与县政府联合,充分挖掘当地优质土特产资源,面对面指导种植户和供应商户进驻平台。在“832平台”的带动下,包括永顺莓茶在内的更多永顺农产品和土特产在市场上畅销。

  土特产走出大山,开始走向世界。湖北省鹤峰县走马镇的木耳山上,有总面积超过1万亩的茶园,成为全国连片规模较大的生态有机茶叶基地。在当地深耕有机茶种植的鹤峰县凯荣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大力开拓国际市场,现已成为湖北最大的出口茶生产企业,产品出口欧盟、北非和中亚等地。鹤峰县凯荣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平说,公司今年1月份出口创汇827万美元,同比增长83%,一季度可实现出口创汇1500万美元以上。

  越来越多土特产进入市场并打响了品牌。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土特产相关企业近50万家。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国深入实施品牌强农战略,从培育数量看,全国省级农业农村部门重点培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3000个;从品牌效益看,省级重点培育的区域公用品牌平均溢价率超过17%。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胡凌啸表示,我国丰富的资源禀赋为发展多元化的产业提供了可能,也造就了百业齐兴的乡村土特产发展格局。一些乡村土特产产业链完整、产品类型丰富、品牌影响力较大,如柞水木耳、茂名荔枝、中益黄精等,成为乡村土特产发展的典范。

  培育差异化竞争力

  当前,我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初步形成,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特色产业规模逐步壮大。但是,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要求相比,一些地方产业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提高产品差异化竞争力迫在眉睫。

  作为首批落地的“832平台”产业帮扶示范县之一,安徽大别山区金寨县与“832平台”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打造“一县一品”。“832平台”产业帮扶示范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深入了解当地县情县史基础上,打造的“832福油·金寨茶油”这一融合党史、红色故事的农产品品牌,上线6个月交易额突破2000万元。

  截至2024年2月底,“832平台”在吉林汪清、黑龙江延寿、河北康保等县市落地12个产业帮扶示范县项目,成功打造一系列优质商品,帮扶农户超10万户,带动所在地区农副产品销售额超30亿元。

  中国供销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国生介绍,4年多来,“832平台”以推进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主线,打造“832优选”品牌和产业帮扶示范县,构建销售服务体系,努力让脱贫地区优质农副产品融入全国大市场。

  在胡凌啸看来,消费者越来越重视产品品质和消费体验,培育土特产的差异化竞争力,需要从3个方面考虑。一是找准产品特质,并把这个特质做到极致;二是向产业链后端或第三产业延伸,比如开发旅游伴手礼等方式;三是对产品进行文化赋能和科技赋能。同时,他表示,这些探索都需要引入更多的经营主体,包括企业、合作社和返乡青年,广泛利用优质人力资本,打造土特产的差异化竞争力。

  科技赋能提升品质

  近年来,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贾寨镇耿店村发展大棚产业,吸引“棚二代”返乡创业,从过去的落后村转变成“鲁西小寿光”。

  耿店新村党委书记、耿店村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主任耿遵珠表示,村里建起了高标准育苗大棚、蔬菜加工厂、冷库等,延伸了蔬菜产业链条,实现特色蔬菜种植科学化、加工物流信息化、食品溯源安全化。下一步,要继续借助新技术把农产品打入高端市场,打响特色品牌,帮助老百姓增收致富。

  产业振兴中“土特产”是一篇大文章,而新质生产力恰恰是做好“土特产”文章的新动能。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济南果品研究所所长吴茂玉介绍,土特产大部分都是鲜活的农产品,非常容易腐烂变质,全国果蔬损失率高达25%至30%。要解决损失率高的问题,一个方向是预冷加全程冷链。当前国内果蔬实现预冷处理的比例不到5%,全程冷链的比例也比较低。另一个方向是鲜活产品就地加工,这也是提升品质的关键措施。

  以威海无花果为例,其采后腐损率高达30%以上。“生了不好吃,熟了不好运”,让这一威海最具竞争力的优势特色产品走不出去。

  吴茂玉介绍,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研究所在多层级压差预冷、防霉气调保鲜、精准温区蓄冷保温运输等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建立了“标准化采摘—压差预冷—防结露包装—冷藏运输”的无花果商业化冷链流通体系。

  冷链物流普及度不高,与冷链运输成本较高但土特产价格上不去有直接关系。吴茂玉表示,同样的农产品,看着差不多,但品质风味差别很大。现在通过数字化技术进行精准画像,用数据表征质量品牌特色,能够让好品质被看见,有利于推动土特产优质优价。

  此外,胡凌啸认为,土特产在向国内外市场推广的过程中还普遍面临营销困难。要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加大科研投入,持续提升数字化、智能化营销能力。

  实践证明,通过新质生产力赋能,全方位提升“土特产”产业链,未来一定会有更多的土特产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记者 刘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