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长城篇丨吉林:山海关外领略长城风采 黑土地上保护重要遗址 

发布时间:2023-12-13 18:51

  逶迤万里,雄踞关山。长城以其上下两千年、纵横上万里的时空跨度,成为人类历史上宏伟壮丽的建筑奇迹和无与伦比的历史文化景观。

  然而,长城并非一定是高大的城墙。敌楼、壕堑、关隘、城堡、烽燧等相关线性遗存也被认定为长城资源。这些文化遗产极大地丰富了我国长城遗迹的内涵,对认识长城遗产的多样性、完整性意义重大。

  在山海关以外的东北地区,广袤的黑土地上亦留存有长城遗产。在吉林省境内,有三处长城遗产,其年代跨度从西汉早期至唐代,分别是位于通化市通化县境内的“汉烽燧线”,分布于德惠市、农安县、公主岭市、梨树县、四平市铁西区等5个县(市、区)的“唐代老边岗土墙”,分布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山地和丘陵地带的“延边边墙”。

  延边边墙平峰山段城墙。(受访者供图)

  其中年代最早的“汉烽燧线”也称“通化汉长城”,其向西与辽宁省境内的汉长城连为一体,东端终止于赤柏松古城,全长蜿蜒51.8公里,包含12处烽燧、1座关堡和1处相关遗存。

  通化县文物管理所所长王利介绍,诸多研究结果表明,秦汉时期长城出辽宁朝阳地区向东基本以烽燧的形式存在,不再是绵延不断的土垣。

  通化汉长城位置分布图。(通化县文物管理所供图)

  烽燧即人们常说的古代烽火台。白天放烟叫“烽”,夜间举火叫“燧”,台台相连,使军情迅速传递到千里之外。

  通化县境内的烽燧多利用自然山体之地势,在山顶修筑丘状烽台。其平面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剖面为半圆形或梯形。考古人员在部分烽燧上采集到了陶器残片,有的烽燧上还发现了人类居住的痕迹。

  通化汉长城大南沟东山烽燧遗址。(通化县文物管理所供图)

  “在整个长城体系中,重点地区的城墙具有军事防御作用,而局部地方的墙体失去防御功能,更具有分界线意义。”王利说,“以烽燧形式存在的,并有一定规律分布的长城遗迹同样是整个长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遗存。”

  唐代老边岗土墙与延边边墙则填补了吉林省长城区域空白与年代缺环。其特色鲜明的夯土堆砌、块石砌筑两种营建模式形制,显示出东北古代人民因地制宜的独有创造性能力与整体文化的趋同性,也是我国长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延边边墙平峰山段城墙航拍图。(受访者供图)

  近年来,吉林省大力推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吉林段)的建设,实施了赤柏松古城址保护修缮等项目。吉林省还结合长城保护推出“云端史画”项目,以长城遗址为重点,实施航拍影像及数字化三维数据采集项目,为更好地保护长城遗址、多元化地展示长城文化提供科技手段的支撑。(记者张博宇)